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水源的质量也一直在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先民早就深知水的重要性。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健康和安全,他们不仅对水质进行了分级,而且还在不断的探索中,研发了多种有效的净水方法。这些智慧让古代中国人能够饮用到更加洁净的水源,为民族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不同水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吕氏春秋》中便有这样一段文字:
展开剩余86%“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这些文字准确描述了不同水质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古人对不洁饮用水的危害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一则故事,讲述浔阳城一带的马匹因饮用了山谷中的“毒水”而暴毙的惨痛案例,警示人们水源的选择至关重要。清代时,名医王孟英便发现饮用污染水源与霍乱之间的关系,这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在水质问题上的一次重要进步。
虽然古人早已认识到水质的关键作用,但由于古代中国土地辽阔,民众长期定居,很少因水源问题而迁徙。因此,如何在自己所在的地方选取最优水源,成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总结,古人最终确定了几条优秀水源的标准:
首先,来自地下深处或高山之上的泉水最为理想。这些水源因远离污染源,加之水在地下的流动经过土壤自然过滤,因此水质极为清澈优良。
其次,活水,特别是源远流长的流水,亦是优质水源的代表。与死水相比,流动的水含有更多的溶解氧,且能够在流动过程中有效稀释水中的杂质。古人虽不明白这些科学原理,但他们的经验却极为靠谱。
此外,水源的温度也是一个关键标准。古人认为“冽”的水,即水温较低的水是上乘水源。这不仅能提升口感,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是选水时不可忽视的一点。
至于水源的清澈度和气味,也是判断水质的重要依据。清澈如水晶的水是最理想的,而微甘的味道则是饮用水的最佳口感。古人通过这些直观的标准,能有效判断水源的安全性。
《方舆胜览》一书中将最理想的水源称为“八功清水”,其具备了“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的特征。这种水质优良的水被广泛用于名贵中药的制作,或作为贡品奉献给朝廷,也逐渐成为佛教文化中的“八功德水”。
尽管古人总结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水源评价体系,但水质并非一成不变。最常见的水源为井水,然而井水在大雨或洪水后容易受到污染,而井壁的破损亦会影响水质。因此,古人创造了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来判断水质。
古人判断水质的方法有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品尝法,通过品味水的味道来评估水的好坏。如果水无味或微甘,则说明水质清洁可饮。然而,饮水尝试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古人还发明了通过观察杂质来间接判断水质的方法。
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直接观察水中的杂质。古人将水盛放在容器中,置于阳光下,观察水中是否有类似烟雾状的杂质。如果水质浑浊,便不宜饮用。此外,古人还通过将水煮沸后观察瓶底是否有泥沙沉淀来判断水源是否清洁。
另一个便捷的方法是使用白色纸张或绢帛沾水,晾干后观察纸面是否留有水渍,若无,则水质洁净。古人还通过天平称重两种水源,较轻的一方则为更纯净的水源。
尽管古人已经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判断水质的方法,但与今天的饮用水标准相比,古人的水源仍难以达到完全的健康标准。因此,早在周代,古人便开始关注水井的保护工作。
古人会为水井设置盖子,若有人忘记盖盖子,则会受到责罚。每年春季,他们会取出井水并弃之,确保水质清新。在久未使用的井中,人们还会先抽几桶水丢弃,帮助地下水流通,避免细菌滋生。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提到,当时在路边的水井旁,会设立一个“护井公约”牌子,号召过路人遵守规矩,维护水井的卫生。这种对水源的重视反映了古人对饮用水安全的高度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人逐渐学会煮沸水,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凉开水”。在北宋末年,文人庄绰的《鸡肋编》中曾记载,尽管细民在道路上行走,也必定饮用“煎水”。这种方法通过高温煮沸能够有效杀死水中的细菌等病原体,从而保障饮用者的健康。
但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古人有时不得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因此他们发明了多种净水方法。最常见的是物理吸附净水法,古人使用钟乳石和磁石来净化水质。这些工具表面粗糙,能吸附水中的杂质,磁石则能吸附金属杂质,改善水质。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还提到使用植物净水的方法。古人会将一些植物,如桃仁、杏仁、地瓜叶等捣碎后放入水中,利用植物的汁液和黏液净化水源。部分药材,如茱萸,也被用于水源的消毒。
清代医师张裕德提倡将贯众草投入水井中,能有效减少瘟疫的发生,这一做法后来成为净水药材之一。
通过这些方法,古人有效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虽然不能与现代标准相媲美,但在当时已是世界领先的水质保护措施。总的来说,中国古人在水源保护与净化方面的智慧,奠定了饮用水健康的基础,也为后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喝热水\"的习惯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先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健康意识。
发布于:天津市天金策略-股市配资-配资安全配资门户-顶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