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
台湾省从古到今始终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国土,总面积36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58万,这地方山清水秀、资源充足,因而被称为“宝岛”。不过呢,台湾地处得天独厚,可命运有点坎坷,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列强侵略。
南宋那会儿,朝廷就在澎湖安排了建制,把这块地儿正儿八经纳进中国版图,归福建省泉州府管着。到了元朝、明朝,还在澎湖设了巡检司来管理台湾。1624这一年,荷兰人闯进台湾搞起了殖民,后头1662年,郑成功把台湾从荷兰人手里给夺了回来。
公元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府级行政区。1895年,清朝迫于无奈把台湾割给了日本。等到日本战败,台湾才重新回到中国怀抱。1949年,蒋介石带着政权撤退到台湾。时到如今,台湾问题还没真正解决,两岸亲人被分隔,大家伙都盼着能早日团圆,实现和平统一。
当初,蒋介石之所以选择退守台湾,主要是因为一些高人指点迷津,提醒他在大陆已难以扭转败局,只能退守胎中为前哨。至于在蒋介石撤退前,曾有人建议毛主席应优先集中兵力,先攻占台湾和海南岛,以谋长远。最终,收复台湾的计划未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国际环境变动、军事部署受阻,以及内外形势的复杂交织,使得这一路径未能顺利推进。
国民党失败已成定局,蒋介石该何去何从?
1949年时,解放战争局势急转直下,国民党政权眼看就快撑不住了。蒋介石这头边想着跟共产党在长江一带拼个你死我活,另一头又加紧筹备退路,准备随时跑路。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解放军勇往直前,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中国境内所有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护中国人民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两天一晃而过,解放军就攻占了国民党总部南京。大家都清楚,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的倒台指日可待,败局已成定局。
长江那一溜儿防线,蒋介石折腾了好久,结果解放军一来就给冲了个稀巴烂,这下他彻底心凉了,明白自己撑不住了,只能琢磨着往哪儿撤。眼下留给蒋介石的选择也就仨地儿:不是西南,就是海南,要不就直奔台湾。
高人指路,蒋介石决心退守台湾
到底哪儿才是自己最终的根据地?蒋介石一夜难眠!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神秘高手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这个人为蒋介石指引了一条清晰的路:退守台湾。
这位大神的现身,让蒋介石的人生轨迹来了个大转弯,也让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篇章。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过去都七十二个年头了,台湾依然孤零零地待在外头,没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位人物正是张其昀。
不少人可能没听过张其昀这个名字,他在历史上也算不上出名,但他可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地理和历史都很在行。
张其昀还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那阵,无意中碰上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陈布雷。提起陈布雷,大伙儿都知道他是蒋介石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在国民党里有“第一支笔”的名号。
陈布雷对张其昀的学识十分欣赏,把他推荐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也是信任陈布雷的眼光,自然对张其昀另眼相待。让张其昀真正打动蒋介石的,是他为蒋指出了只有退守台湾才能保证不败,并详细分析了退守西南和海南可能出现的重大难题。
南京一解放,蒋介石心里七上八下,每天茶饭不思,整宿辗转反侧,愁得不知路在何方。这时候,他忍不住回想起1925年10月自己当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的那段往事。当年他在惠州罗浮山酥醪观,和道长聊了一夜,诚心拜神求来的一支签,如今想起还是记忆犹新。
签上写着:“胜不离川,败不离湾。”如今的局势看来,这话还真挺应景,难不成得退到台湾去避难?
他在办公室里闷坐了一整夜,也难以做出决断。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蒋介石走出办公室透透气,恰巧遇到受他邀请而来的张其昀,于是把心里的烦闷跟他倾诉了一番。
张其昀虽然对军事上的事不太擅长,可地理这块儿他那是真行,对于蒋介石在撤退去路上的犹豫,他看得相当明白。当时他给蒋介石出了个主意:“往台湾去,这是最明智的法子!”
张其昀一开口,蒋介石心里咯噔一下,这跟他当年抽的签简直如出一辙,赶紧把张其昀带进密室,俩人细细聊了聊。张其昀说,缩在西南不是啥好主意,虽然那地方东边是长江三峡、南边横断山脉、北面秦岭,地势确实够险,地理条件上确实不好打进去,可那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西南跟内地联系得太紧密,长江那么大天然屏障都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西南那些大山根本不起作用。这点蒋介石特别认同,觉得很有道理,也感触挺深的。
海南这个主意压根不靠谱,离广东那地儿忒近,琼州海峡也就那么点宽,渔船顺着风一天天就能过去,根本没啥天然屏障可依,想退到海南,还真不现实。
比起其他选择,退守台湾看起来更有优势些。台湾跟大陆之间隔着一条台湾海峡,最宽的地方大概410公里,用解放军的海军力量,根本不可能轻易展开渡海行动。而国民党借助海峡这个天然屏障,无论是攻还是守,都有一定的优势。
再加上国民党的空军和海军实力相对比较强大,根本不用担心共产党会突然渡海过来进攻。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就可以趁机养精蓄锐,等待合适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反攻大陆”。
除了台湾海峡那天然的屏障之外,张其昀还跟蒋介石详细讲了退守台湾的五大好处:
一来,台湾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能满足上千万人的农产品需求。二来啊,日本在台湾留下一大堆工业和交通设施,发展经济啊,有了这些基础条件,就顺风顺水。三呢,台湾的战略位置极其关键,对于美国来说,台湾就像个“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能用来牵制苏联。
四是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原住民对国民党产生了归属感,这也方便他们进行管理;五是台湾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中共地下组织几乎难以展开活动,不像海南那样,有琼崖纵队等地方武装势力。
张其昀一针见血,讲得非常透彻,把蒋介石彻底晓得了,经过几轮深谈,蒋介石心里已盘算清楚,决定退守台湾,还布了不少局,他让自己最信得过的陈诚先去台,把政务打理妥当。
以后,蒋介石把台湾的军队还有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才,总共迁过去了200多万。他还带去了黄金92万两,银元三千多万元,外币八千万美元左右,以及各种珍宝和古玩。靠着这些士兵和财富,蒋介石稳住了台湾的政治局势和金融体系,也彻底掌控了军心民心。
是谁先于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前,向毛主席建议攻占台湾?
在1948年底,大陆尚未完全解放,台湾和海南依旧孤悬海外之际,曾任蒋介石参谋长、陆军大学教育长、驻苏联大使的杨杰将军,多次写信给毛主席,提出了建议:
大陆地区的国民党据点已经基本掌控了,应该优先集中力量攻占台湾和海南,目的在于破坏美日可能的海上阴谋,让蒋介石陷入困境,防止国际形势变化时他还有退路。这样一来,可以彻底切断蒋的退路,之后再逐步攻占大西南和大西北。
在民国那会儿,日本人常说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头名自然是保定军校的蒋百里,紧接着是杨杰排第二,小诸葛白崇禧排第三。而曾担任红军参谋长和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因一只眼睛看不见,人家就戏称他为半个军事家。
杨杰是滇军出身,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随后成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在新军阀混战中协助蒋成功夺取中原大战的胜利。后来因为与蒋的政见不合,退出了核心决策圈,改任陆军大学的教育长。
他写的《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国防新论》和《战争要诀》,当时可是每位高阶军官的必读书目,可见杨杰绝对是个了不得的战略军事专家。
为了推动中国解放的速度,杨杰提议毛主席先确定台湾和海南,然后再出手攻打四川、西藏以及新疆。毛主席对此建议格外重视,后来,他专门草拟了两份关于解放台湾的4A级绝密命令,交给粟裕,让他负责研究解放台湾的方案。
当时的打算是靠中国人民解放军那强悍的战斗力,三个月内搞定所有前期准备,然后一次性解放台湾。
粟裕一接到指令,便召集不少专业人员,仔细分析东南沿海的水文气象资料和战场环境,结果发现,凭着解放军如今的空军和海军装备,要渡海作战可是头疼得很,困难挺大呀。
平时喜欢冒险、打“神仙仗”的粟裕,这会儿也没有马上拿定主意要解放台湾,他于是向毛主席提议,把解放台湾的计划往后推一年再动手。
毛主席答应了粟裕的建议,还让萧劲光和刘亚楼将军分别担任海军和空军的司令,安排他们组建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以配合粟裕的台湾解放计划。
1949年10月,解放军展开了金门岛战役,三野第十兵团的全部三个团,共9086人,乘坐木船进行登陆金门岛。由于后续援军未能及时上岛支援,坚守了三天三夜之后,全军败退。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在陆地上从未出现过成规模的团级损失,但这次渡海作战却一口气丢了三个团,海峡的阻隔,可不容易啊,难得像登天似的。
这场战役之后,攻台的总指挥“战神”粟裕心里沉得慌,好几次调整攻台的策略。毛泽东主席也清楚知道渡海作战的狠厉,亲自写信给各野战军:
10月27日8点收到电报,你们派出3个团登陆金门岛,与敌人3个军激战了两天两夜,后续支援不足,最终全部英勇牺牲,令人非常痛心。查明这次损失,是解放战争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除了希望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深入反思外,仍希望鼓舞士气,继续奋勇前进,要做好充分准备,部署周密,必须把握绝对胜算,才会再次发起攻势。
金门岛的战败,证明了张其昀劝蒋介石采取退守台湾的主张,也验证了杨杰提出的先夺取台湾和海南,再逐步解放西南和西北的策略,两位都是真懂大局的专家。
当时物质条件有限,国际局势也变幻莫测,朝鲜战争的阴影开始笼罩,杨杰的战略构想没能付诸实施。可这套计划让已经将台湾当作退路的蒋介石非常憎恨又担心,怕杨杰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于是派毛人凤在香港暗杀了他。
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无限期推迟
1950年5月,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鼎力支持下,粟裕打算把攻台的兵力提升到12个军、50万人。没想到韩先楚将军硬是迎难而上,提前攻占了海南岛,导致国民党上将薛岳带着七万残兵不得不从海南撤退,退到了台湾。
蒋介石为了保住命,连舟山群岛的十几万人都撤到台湾去了,这样台湾的兵力就上升到40万左右。粟裕只得把登陆的部队从4个军扩充到6个军,还打算再增派2到3个预备军。
对毛主席来说,别说两个、三个军了,就算派六个军也不成问题,可真正麻烦的是没有运输的海船啊。目前手头上所有能用的海船,都连第一批登陆部队一半的运力都不够用。
因为敌情不断变幻,粟裕又不得不延后攻台的时间,准备得更充分一些,要是在陆地上打仗,台湾早就被攻占啦。
就在粟裕拼劲全力准备一鼓作气解放台湾的同时,一场更严重的危机突然出现,摆在新中国和毛主席等领导人面前: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
这会儿,为了在亚洲维护自身利益,杜鲁门竟然公开下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挡解放军收复台湾的行动。结果,又让蒋介石多了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后,蒋介石一下子失控,站起来大喊:“天父保佑”,连吃早餐时搭起的衣服都没顾得上,浑然不觉。
金日成在朝鲜战争刚开始时先打得挺势头,后来又遭遇了严重挫折。苏联这会儿也不打算出兵帮忙,怕引发苏美全面开战。这个时候,斯大林和金日成都向毛主席求助,究竟要不要协助朝鲜,成为摆在毛主席面前最难下决定的事。
到1950年7月6日,毛主席对国防策略做了调整,决定暂缓解放台湾,组建了东北边防军,把粟裕设为抗美援朝的总指挥,全力支持北朝鲜。
一些高级将领私底下曾说,要是当时敢于破釜沉舟,在朝鲜战争还没爆发前就攻打台湾,台湾或许早就拿下来了。不过,粟裕也坦率地回应:“不行,金门那次教训太深刻了,隔着一片大海打仗,必须十拿九稳,才能出手。”
未来打台的战役,不光得有比敌人多几倍的火力和兵力优势,还要配备足够的船只,确保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的登陆顺利进行。还得懂潮汐、风向和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攻坚战我们挺有经验,但跨海作战算是外行,如果几十万大军冲过去,被敌人反击回来,那就没有退路了,全军覆没的局面就可能出现……
粟裕这段时间开始带病坚持干活,那个旧伤又复发,头痛越发厉害,一天突然晕倒,动弹不得,折腾了整整一年才算门儿清儿恢复。这位攻台的总指挥,也曾是朝鲜战争的潜在统帅之一,被人称为“军神”,但人生中还是留下了两个挺大的遗憾。
据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回忆,父亲的书房里一直悬挂着台湾的地图,直到去世那会儿。粟裕也曾跟他说:“为什么咱们的军队还叫解放军,不叫国防军,是因为台湾还没解放。”
毛主席的亲卫们也曾提起过,说从1953年起,主席每年都会去海边,望着大海,叮嘱自己:“咱们一定要把台湾解放了。”
祖国统一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国家一直没有放弃收复台湾的想法,到了七十年代,局势开始有了变化。1971年,联合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被驱逐出了联合国。
到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美两国曾经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啦。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就在那天,国务院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要实现和平统一。对国民党那边来说,这可是个挺沉重的打击哦。
到1992年的时候,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会谈,达成了“九二共识”,明确“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让两岸推进和平统一的脚步逐渐变得更快了。
在“九二共识”之后,台湾政界的领导层多次更换,绿营也基本上抛弃了这一共识,开始走上一条与外国勾结、试图分裂国家的可耻道路。
《望大陆》:把我埋在高山之巅,望向故乡;故乡看不见了,永远难以忘怀。把我埋在高山之巅,望向大陆;大陆已看不见,只有悲伤难忍。天很蓝,原野一片茫茫,山巅之上,国有伤痛。
这首爱国诗是由在蒋介石压力下辞世、被带到台湾的政治家、书法家于右任在晚年创作的,也叫《国殇》。它表达了他对大陆故土的浓烈思念,既是对故乡的深情哀歌,也是一首打动炎黄子孙心灵最深处的绝唱。
于右任先生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回到故乡,但直到临终都没能实现,这也反映了许多台湾同胞内心的真实心愿。
国家绝不会容忍像“空心菜”那样存心不良的人,蓄意搞分裂,把海峡两岸那份紧密相连、血脉相通的情谊弄得越来越淡。
台湾一直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从未放弃过将台湾纳入版图的想法,海峡两岸的人民都在期待着祖国能早日实现统一。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收复台湾的工作一直按部就班地推进着,根本不是那些小人胡乱猜测就能阻碍的,台湾一定会实现和平统一,“宝岛”也必将再次归于祖国的怀抱!!!
天金策略-股市配资-配资安全配资门户-顶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